| 成语 |
解释 |
出处 |
| 敲冰求火 |
敲开冰找火。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。 |
《大光明藏经》下卷:“敲冰求火,论功不遂。” |
| 冰消瓦解 |
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。 |
晋·成公绥《云赋》:“于是玄气仰散,归云四聚;冰消瓦解,奕奕翩翩。” |
| 镂冰雕琼 |
琼:美玉。比喻作品风格明洁或构思新颖精巧。 |
明·杨慎《升庵诗话·孙器之评诗》:“刘梦得如镂冰雕琼,流光自照。” |
| 镂玉裁冰 |
比喻构思新颖精美。 |
宋·辛弃疾《西江月·和晋臣敷文赋秋水瀑泉》:“镂玉裁冰著句,高山流水知音。” |
| 敲冰索火 |
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,一定不会成功。 |
《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》第四卷:“若敲冰而索火,类缘木以求鱼。” |
| 冰解冻释 |
如同冰冻融化一般。比喻困难或障碍消除。 |
《庄子·庚桑楚》:“是乃所谓冰释冻释者能乎?” |
| 炊沙镂冰 |
炊沙不能成饭,刻冰不能作器。比喻徒劳无功。 |
宋·张淏《云谷杂记》卷首:“绝编坏简徒自苦,炊沙镂冰初何功?” |
| 玉骨冰肌 |
形容女子苗条的身段和洁白光润的肌肤。 |
宋·杨无咎《柳梢青》词:“玉骨冰肌,为谁偏好,特地相宜,一段风流。” |
| 铸木镂冰 |
指约束树木(使其按人为的形态生长),刻镂冰塊(使其成某种精致的工艺品)。比喻经办毫无成效的事情。 |
宋·叶廷珪《海录碎事·人事中》:“卖浆贩麦,利辄失时,铸木镂冰,初无成日。” |
| 镂冰劚雪 |
比喻构思新颖精巧。 |
|
| 以冰致蝇 |
致:招引。用冰块引苍蝇。比喻事情必难实现。 |
《吕氏春秋·功名》:“以狸致鼠,以冰致蝇,虽工不能。” |
| 瓦解冰销 |
比喻失败、崩溃或消失。同“瓦解冰泮”。 |
唐·刘商《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》诗:“瓦解冰销真可耻,凝艳妖芳安是恃。” |
| 冰魂雪魄 |
冰、雪:如冰的透明,雪的洁白。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。 |
五代·王定保《唐摭言》卷十:“忍苦为诗身到此,冰魂雪魄已难招。”宋·陆游《北坡梅》诗:“广寒宫里长生药,医得冰魂雪魄回。” |
| 钻冰求火 |
比喻徒劳无功。 |
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102卷:“影离响绝,云销雾除,钻冰求火,探巢捕鱼,不足言其无也。” |
| 水洁冰清 |
洁:洁白。清:清净。指像冰和水一样洁白清净。形容人的品格高洁或文笔雅致。 |
晋·张华《魏刘骠骑涞》:“金刚玉润,水洁冰清,郁郁文彩,焕若朝荣。” |
| 冰寒于水 |
冰比水冷。比喻学生胜过老师。 |
荀子《劝学》:“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”唐·张彦远《历代名画记·七·南齐》:“蘧(道愍)始师章(继伯),冰寒于水。” |
| 冰清玉洁 |
象冰那样清澈透明,象玉那样洁白无瑕。比喻人的操行清白(多用于女子)。 |
汉·司马迁《与挚伯陵书》:“伏唯伯陵材能绝人,高尚其志,以善厥身,冰清玉洁,不以细行。” |
| 衔胆栖冰 |
衔:嘴含;胆:苦胆;栖:栖息。嘴里含着苦胆,居住在冰上。形容刻苦自励。 |
《晋书·刘元海载记》:“但以大耻未雪,社稷无主,衔胆栖冰,勉从群议。” |
| 枘凿冰炭 |
比喻事物尖锐对立,互不相容。参见“枘凿方圆”。 |
清王鸣盛《十七史商榷·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十二·顾欢论道佛二家》:“愚谓欢所引道经颇确,老子子即佛,本是一人,故无二法……惟与吾儒,则如枘凿冰炭之不相合耳。” |
| 冰清玉润 |
象冰一样晶莹,如玉一般润泽。原指晋乐广卫玠翁婿俩操行洁白。后常比喻人的品格高洁。 |
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刘孝标注引《卫玠别传》:“裴叔道曰:“妻父有冰清之姿,婿有璧润之望。” |
| 青蓝冰水 |
“青出于蓝,冰寒于水”的略语。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。 |
清·陈康祺《燕下乡脞录》卷四:“桐城派古文,望谿开之,海峰继之,至惜抱而其传始大,此天下之公言也。惜抱出于刘门,世几有青蓝冰水之喻。” |
| 冰炭不投 |
比喻彼此合不来。 |
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夫冰炭不同器而久,寒暑不兼时而至。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。” |
| 冰肌雪肠 |
比喻身心洁白,没有污点。 |
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·筵席》:“东林伯仲,俺青楼皆知敬重。干儿冰肌雪肠原自同,铁心石腹何愁冻。吐不尽鹃血满胸。” |
| 冰天雪地 |
形容冰雪漫天盖地。 |
清·蒋士铨《鸡毛房》:“冰天雪地风如虎,裸而泣者无栖所。” |
| 王祥卧冰 |
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。比喻子女孝顺父母。 >> 王祥卧冰的故事 |
你孝顺似那王祥卧冰。★元·关汉卿《陈母教子》第三折 |
| 冰消冻解 |
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。 |
《朱子全书》卷四:“见得大处分明,这许多小小病痛,都是冰消冻解,无有痕迹矣。” |
| 卧冰求鲤 |
卧在冰上以求得鲤鱼。指忍苦孝亲 >> 卧冰求鲤的故事 |
晋·干宝《搜神记》第11卷:“母常欲生鱼,时天寒冰冻,祥解衣,将剖冰求之,冰忽自解,双鲤跃出。” |
| 玉润冰清 |
像玉一样润泽,像冰一样清纯。常喻人或物形神之美。 |
宋·曾巩《荔支》诗之二:“玉润冰清不受尘,仙衣裁剪绛纱新。” |
| 钻火得冰 |
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。 |
唐·释道世《法苑珠林》:“未见钻火得冰,种豆得麦。” |
| 夏虫语冰 |
比喻人囿于见闻,知识短浅。 |
语出《庄子·秋水》:“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;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。” |
| 夏虫疑冰 |
比喻人囿于见闻,知识短浅。 |
语出《庄子·秋水》:“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;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。” |
| 敲冰戛玉 |
比喻乐声清润动听。 |
宋·杨无咎《垂丝钓·邓端友席上赠吕倩倩》:“听敲冰戛玉,恨云怨雨,声声总在愁处。” |
| 雾释冰融 |
雾气消散冰块融化。比喻疑难消除尽净。 |
明·杨慎《序》:“苦思精索,一旦豁然,若有神悟,离章错简,雾释冰融。” |
| 雪碗冰瓯 |
瓯:盆碗之类的器皿。形容碗、盆器皿洁白干净。也比喻诗文清雅。 |
宋·范成大《次韵甄云卿晚登浮丘亭》诗:“葛中羽扇吾方健,雪碗冰瓯子句清。” |
| 含冰茹蘗 |
犹言饮冰食蘗。比喻孤洁清苦的生活。蘗,黄蘗。 清 李枢 《<精忠传彈词>序》:“太夫人捨生不遂,乃奉君姑并攜六月孤兒,伴櫬回 浙 ,賃居於 海寧 桐木村 舊戚 馬 氏之 見遠山樓 。自此含冰茹蘗之中,惟曲盡其事長撫雛之責矣。” |
|
| 阴凝坚冰 |
阴气始凝结而为霜,渐积聚乃成坚冰。比喻小人渐渐得势,地位渐趋稳固。 |
《易·坤》:“履霜坚冰,阴始凝也。” |
| 镂冰斸雪 |
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|
清·刘大櫆《皖江酬唱集》序:“予唱汝和,无往不复,镂冰斸雪,纂组缤纷。” |
| 如履薄冰 |
履:践、踩在上面。象走在薄冰上一样。比喻行事极为谨慎,存有戒心。 >> 如履薄冰的故事 |
《诗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 |
| 临深履冰 |
面临深渊,脚踩薄冰。比喻谨慎戒惧 |
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君道》:“诚能事过乎俭,临深履冰,居安不忘乘奔之戒,处存不废虑亡之惧。” |
| 饮冰食蘖 |
指生活清苦,为人清白。亦作“饮冰吞檗”、“饮冰茹蘖”。 |
语出唐·白居易《三年为刺史》诗之二:“三年为刺史,饮冰复食檗。唯向天竺山,取得两片石。此抵有千金,无乃伤清白。” |
| 深渊薄冰 |
面对着深渊,脚踩着薄冰。比喻处境危险,心存戒惧。 |
《诗经 小雅 小旻》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 |
| 钻冰求酥 |
酥:酥油,牛羊奶制成的食品。比喻想要的东西一定得不到。 |
《菩萨本缘经》卷下:“譬如钻冰求酥,是实难得。” |
| 饮冰吞檗 |
指生活清苦,为人清白。同“饮冰食蘖”。 |
明·袁宗道《杂说》:“务此大事,不怙小解,惟求实知,卧薪尝胆,饮冰吞檗。” |
| 饮冰茹蘖 |
指生活清苦,为人清白。同“饮冰食蘖”。 |
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槐西杂志三》:“节妇非素有定志,必不能饮冰茹檗数十年。” |
| 雪操冰心 |
志行品德高尚纯洁。 |
|
| 挟冰求温 |
挟:夹持。比喻行动跟目的截然相反,事情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|
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高柔传》:“何异挟冰求温,抱炭希凉者哉!” |
| 叶散冰离 |
离:离散。树叶飘散,冰雪消融。比喻原先聚于一处的人或物分散消失 |
《宋书·刘穆之王弘传论》:“而祖宗之遗典,群公之旧章,莫不叶散冰离,扫地尽矣。” |
| 卧冰哭竹 |
卧冰:晋王祥卧冰求鱼事母;哭竹:楚人孟宗天寒求笋。指对父母十分孝顺 >> 卧冰哭竹的故事 |
说到此处,就是卧冰哭竹,扇枕温衾,也难报答万一。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13卷 |
| 饮冰食檗 |
喝冷水,吃苦味的东西。形容生活清苦,为人清白。 |
唐·白居易《三年为刺史》诗:“三年为刺史,饮冰复食檗。唯向天竺山,取得两片石。” |
| 冰柱雪车 |
唐朝名士刘叉结识韩愈后作的两首好诗的名称。泛指好诗 |
宋·胡继宗《书言故事·天文类》:“称人诗好曰:‘冰柱雪车’之句。” |
| 践冰履炭 |
践:踩;履:踏。踩冰踏炭。形容寒热同感,休戚与共 |
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陈思王植传》:“今臣与陛下践冰履炭,登山浮涧,寒温燥湿,高下共之。” |
| 冰壶玉尺 |
冰壶:即冰心玉壶;玉尺:玉制的尺。比喻人品高尚纯洁 |
《元史·黄溍传》:“君子称其清风高节,如冰壶玉尺,纤尘弗污。” |
| 冰消冻释 |
比喻困难或障碍像冰融化那样消释 |
宋·朱熹《论差役利害状》:“而此数十年深锢牢结之弊,一旦豁然,冰消冻释。” |
| 日出冰消 |
消:溶解。太阳一出来冰就溶解。形容一下子消失了 |
《新编五代史评话·晋史》:“石敬瑭见张守一说了这四句,心下自晓得这意义了,那病忽然更醒,如风行云卷,日出冰消。” |
| 如履春冰 |
履:踩。好像踩着春天薄薄的冰。比喻在危险的境地而提心吊胆 |
唐·刘禹锡《让同平章事表》:“退思尘忝,如履春冰。” |
| 冰壶玉衡 |
冰壶:即冰心玉壶;玉衡:用玉石装饰的衡器。比喻人品高尚纯洁 |
唐·杜甫《寄裴施州诗》:“金钟大镛在东序,冰壶玉衡悬清秋。” |
| 焕然冰释 |
焕然:流散的样子;释:消散、解除。指像冰遇热消融一般。多比喻疑虑、误会、隔阂等很快消除 |
《清史稿·梅文鼎传》:“复取《授时历草》观之,乃焕然冰释,骀名异而实同,非徒似之而已。” |
| 走花溜冰 |
比喻吹牛,说大话。 |
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七十四回:“你莫象才来的那个和尚,走花溜冰的胡缠。” |
| 冰肌雪肤 |
像冰一样的肌肤。形容女子洁美的体肤 |
清·魏源《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》序:“鼓罢复出其二子,长者九岁,冰肌雪肤,瞳翦秋水,中原未之见也。” |
| 瓦解冰泮 |
瓦器破碎,冰块融解。比喻失败、崩溃或消失。 |
汉·陈琳《檄吴将校部曲文》:“则七国之军,瓦解冰泮。” |
| 玉骨冰姿 |
像冰一样的肌肤,像玉一样的骨骼。形容女子洁美的体肤 |
宋·辛弃疾《鹧鸪天·赋梅》:“若将玉骨冰姿比,李蔡为人在下中。” |
| 冰瓯雪椀 |
瓯:盂;椀:同“碗”,水碗。晶莹透亮的水盂,纯净洁白的水碗。指质地纯净的笔洗 |
《有宗嘉话》:“必以天池浩露,涤笔于冰瓯雪椀中,方与此诗相副。” |
| 冰释前嫌 |
冰:冬天里结的冰;释:在此意思是释放,融化之意;前嫌:以前的过错,误会等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、反感,在某一时刻,像冰一样融化,消失。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被解除。 |
|
| 阴凝冰坚 |
阴气始凝结而为霜,渐积聚乃成坚冰。比喻小人渐渐得势,地位渐趋稳固。 |
《周易·坤》:“履霜坚冰,阴始凝也。” |
| 临危履冰 |
临:面临;履:踩,踏。面临危境,走在冰上。比喻处境艰危,应时时戒惧谨慎 |
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90卷:“故圣人当言而惧,发言而忧,常如临危履冰,以大居小,以富居贫。” |
| 冰炭不相容 |
冰:冰块;炭:炭火。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并存。 |
宋·陆游《寄题李季章侍郎石林堂》诗:“君不见,牛奇章与李卫公,一生冰炭不相容。” |
| 戛玉敲冰 |
戛:敲击。敲打玉器和冰块。形容声调有节奏而响亮好听。也形容人气节凛然。 |
唐·白居易《听田顺儿歌》:“戛玉敲冰声未停,嫌云不遏入青冥。” |
| 冰炭不同炉 |
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。 |
元·关汉卿《鲁斋郎》第三折:“休把我衣服扯住,情知咱冰炭不同炉。” |
| 夏虫不可以语冰 |
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。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。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。 |
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。” |
| 冬寒抱冰 |
形容刻苦自勉。 |
《吴越春秋·勾践归国外传》:“越王念复吴,仇非上旦也。苦身劳心,夜以继日。……冬常抱冰,夏还握火。” |
| 夏虫不可言冰 |
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。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。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|
清·名教中人《好逑传》第十回:“夏虫不可言冰,蟪蛄不知春秋。” |
| 冰炭不同器 |
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里。比喻性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,不能相容。 |
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夫冰炭不同器而久,寒暑不兼时而至。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。” |
| 夏虫不可语冰 |
语:谈论。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。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。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|
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。” |
| 火上弄冰凌 |
冰凌见火即融。比喻事情很容易办到 |
元·无名氏《气英布》:“则教你,楚江山,觑不得火上弄冰凌,汉乾坤也做不得碗内拿蒸饼。” |
| 冰炭不言 |
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,必然表现在行动上。 |
《晋书·王沈传》:“尧、舜、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,以其款诚之心者也,冰炭不言,而冷热之质自明者,以其有实也。” |
| 冰厚三尺 |
非:不是;寒:冷。冰冻到三尺厚,不是一天冷造成的。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,是经过长时间酝酿、积累的结果 |
东汉·王充《论衡·壮留》:“故夫河冰结合,非一日之寒;积土成山,非斯须之作。” |
| 若涉渊冰 |
比喻处境艰险。同“若涉渊水”。 |
宋·陈亮《论励臣之道》:“朕承太上皇亮付托之重,念国家之深耻,志在复雠,八年于兹,若涉渊冰,未知攸济。” |
| 六出冰花 |
六出:雪的结晶一般为六角形。指雪花 |
《宋书·符瑞志下》:“草木花多五出,花雪独六出。” |
| 冰冻三尺 |
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,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、酝酿的。 |
明 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92回:“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” |
| 冰山易倒 |
冰山遇到太阳就消溶,容易倒塌。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。 |
《蝴蝶媒》第十三回:“那越公虽待我不薄,奈他年寿无多,冰山易倒,未可久留。” |
| 冰销叶散 |
比喻事物消失瓦解。 |
《隋书·越王侗传》:“若王师一临,旧章暂睹,自应解甲倒戈,冰销叶散。” |
| 冰消雪释 |
比喻事物消失瓦解。 |
靳以《被煎熬的心》:“父亲已经在楼梯口那里等她,好像原想申斥她几句,看到她便什么都冰消雪释的样子,只在急急地问她是不是医院出了什么事。” |
| 伐冰之家 |
伐冰,凿取冰塊。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,用以称达官贵族。 |
《礼记·大学》:“伐冰之家,不畜牛羊。”郑玄注:“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。” |
| 火上弄冰 |
比喻一下子消失净尽。 |
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35回:“泼魔苦苦用心拿我,诚所谓水中捞月;老孙若要擒你,就好似火上弄冰。” |
| 冰消雾散 |
比喻事物消失瓦解。 |
北周·庚信《周大将军琅邪定公司马裔墓志铭》:“都督始州诸军事,蛮夷恃险,狼顾鸱张,高山寻云,深谷无景,九地纵横,三门起伏,危峰马束,水险桥飞。遂得谷静山空,冰消雾散。” |
| 冰解的破 |
冰冻融解,箭靶射中。比喻问题解决,障碍消除。 |
清·曾国藩《序》:“惟校雠之学,我朝独为卓绝,乾嘉间巨儒辈出,讲求音声故训,校勘疑误,冰解的破,度越前世矣。” |
| 画脂镂冰 |
镂:雕刻。在没脂上绘画,在冰上雕刻。比喻劳而无功。 |
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殊路》:“故内无其质,而外学其文,虽有贤师良友,若画脂镂冰,费日损功。” |
| 凛若冰霜 |
冷得象冰霜一样。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,象冰霜一样冷。也比喻态度严正,不可接近。 |
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二折:“俺老夫人治家严肃,凛若冰霜。” |
| 涣若冰消 |
犹言涣然冰释。象冰遇热消融一般。形容疑虑、误会、隔阂等完全消除。 |
南朝·梁·王莹《答释法云书难范缜》:“标理明例,涣若冰消。” |
| 冰散瓦解 |
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。 |
《三国志魏志傅嘏传》“嘏对曰”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《战略》:“比及三年,左提右挈,虏必冰散瓦解,安受其弊,可坐算而得也。” |
| 镂冰炊砾 |
比喻徒劳无益。 |
语出宋·黄庭坚《送王郎》诗:“炊沙作糜终不饱,镂冰文字费工巧。” |
| 冻解冰释 |
如同冰冻融化一般。比喻困难或障碍消除。 |
《庄子·庚桑楚》:“是乃所谓冰释冻释者能乎?” |
| 煎水作冰 |
比喻不可能的事。 |
《三国志·魏志·高堂隆传》:“以若所为,求若所致,犹缘木求鱼,煎水作冰,其不可得,明矣。” |
| 涣如冰释 |
犹言涣然冰释。形容疑虑、误会、隔阂等完全消除。 |
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75卷:“久即下部血出,并鲜血片,便无痛苦,涣如冰释。” |
| 滴水成冰 |
水滴下去就结成冰。形容天气十分寒冷。 |
宋·钱易《南部新书》:“严冬冱寒,滴水成冰。” |
| 含冰茹檗 |
檗,黄檗。形容生活清苦,为人清白。同“饮冰食檗”。 |
清·李枢《〈精忠传弹词〉序》:“太夫人舍生不遂,乃奉君姑并携六月孤儿,伴榇回浙,赁居于海宁桐木村旧戚马氏之见远山楼。自此含冰茹檗之中,惟曲尽其事长抚雏之责矣。” |
| 冰清玉粹 |
比喻德行高洁。 |
《初学记》卷十七引晋孙绰《原宪赞》:“原宪玄默,冰清玉粹。志逸九霄,身安陋术。” |
| 涣然冰释 |
涣然:流散的样子;释:消散。象冰遇热消融一般。形容疑虑、误会、隔阂等完全消除。 |
《老子》第十五章:“涣兮若冰之将释。” |
| 涣若冰释 |
犹言涣然冰释。形容疑虑、误会、隔阂等完全消除。 |
唐·权德舆《张隐居庄子指要序》:“盖弘道以周物,阐幽以致用,内外相济,始终相发,其文约,其旨明,累如珠贯,涣若冰释。” |
| 冰解云散 |
比喻事物消失瓦解。 |
宋·叶適《纪纲三》:“虽分四总管以固捍御,委长安、建康之守以募勤王,天下冰解云散,一城之地,劫制于虏,而号令不能及矣。” |
| 冰雪严寒 |
严寒:极度寒冷。冰天雪地,天气寒冷。 |
吴伯箫《菜园小记》“虽然按照时令季节,各种蔬菜种得有早有晚,有时收了这种菜才种那种菜;但是除了冰雪严寒的冬天,一年里春夏秋三季,菜园里总是经常有几种蔬菜在竞肥争绿的。” |
| 冰销雾散 |
比喻事物消失瓦解。 |
唐·康骈《剧谈录·郭鄩见穷鬼》:“鄩复问云:‘彼之聚敛丰盈,何以遽令散去?’云:‘先得计于安品子,其余冰销雾散。’” |
| 冰洁渊清 |
犹冰清玉洁。 |
汉·孔融《卫尉张俭碑》:“君禀乾纲之正性,蹈高世之殊轨,冰洁渊清,介然特立。” |
| 冰心一片 |
冰心:清洁的心。形容性情淡泊,不求名利。 |
唐·王昌龄《芙蓉楼送辛渐》诗:“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” |
| 镂冰雕朽 |
镂、雕:雕刻。雕刻冰块和朽木。比喻劳而无功。 |
《北史·儒林传序》:“镂冰雕朽,迄用无成。” |
| 冰天雪窖 |
形容极为寒冷。 |
清·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卷四:“公子编修汝舟随侍,劝以节劳暂息。公慨然曰:‘二万里冰天雪窖,只身荷戈,未尝言苦,时反惮劳乎?’” |
| 冷若冰霜 |
冷得象冰霜一样。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,象冰霜一样冷。也比喻态度严正,不可接近。 |
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二折:“俺老夫人治家严肃,凛若冰霜。” |
| 冷语冰人 |
用冷酷的话伤人。 |
宋·曾造《类说·〈外史梼杌〉》:“潘柱迎,孟蜀时,以财结权要,或戒之,乃日:‘非是求愿,不欲以冷语冰人耳。’” |
| 履霜知冰 |
比喻见事物的征兆可预知其严重后果。 |
东汉·王充《论衡·谴告》:“履霜以知坚冰必至,天之道也。” |
| 抱冰公事 |
公事:公务。指旧时官场中清苦的差使。 |
宋·陶穀《清异录·官志》:“当其役者曰:‘又管抱冰公事也。’” |
| 冰壸秋月 |
比喻人品德清白廉洁。 |
宋·苏轼《赠潘谷》诗:“布衫漆黑手如龟,未害冰壶贮秋月。” |
| 冰解壤分 |
冰冻消融,土壤分解。比喻障碍消除。 |
章炳麟《正名杂义》:“高邮王氏,以其绝学释姬汉古书,冰解壤分,无所凝滞,信哉千五百年未有其人也。” |
| 戴霜履冰 |
形容不怕严寒,奔波于外。 |
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勖学》:“于是莫不蒙尘触雨,戴霜履冰,怀黄握白,提清絜肥,以赴邪径之近易,规朝种而暮获矣!” |
| 冰洁玉清 |
比喻德行高洁。 |
《初学记》卷宗十七引《吴先贤传·故扬州别驾从事戴矫传赞》:“猗猗茂才,执节云停,志励秋霜,冰洁玉清。” |
| 冰消云散 |
比喻事物消失瓦解。 |
续范亭《三年不言之言》:“我看当时的情况,好像阎长官满肚子的勇气,被郭宗汾的这一席话,说得冰消云散了。” |
| 冰清水冷 |
指冷冷清清。 |
《何典》第四回:“初时还有些和尚道士,有家中闹弗清楚,到也不甚觉着。及至断了七,出过棺材,诸事停当,弄得家里冰清水冷。” |
| 春冰虎尾 |
踩着老虎尾巴,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。比喻处境非常危险。 |
《尚书·君牙》:“心之忧危,若蹈虎尾,涉于春冰。” |
| 冰魂素魄 |
形容清白纯洁的品质。 |
元·吴昌龄《张天师》第四折:“俺本是广寒宫冰魂素魄,怎比那阎浮世浊骨凡胎。” |